三昇体育

三昇体育三昇体育关于印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试行)与《专业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8日

三昇体育三昇体育

院政[2019]22号                                                       签发人:陈学军

三昇体育三昇体育

关于印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试行)与《专业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三昇体育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三昇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三昇体育专业建设标准体系,推动专业规范有序发展,根据三昇体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济职文[2018] 8号)有关要求,三昇体育组织制订了《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试行)及《专业建设标准》(试行),明确了各专业的培育标准,现予以公布。请各部门依据标准,做好专业建设的各项保障,共同培育打造具有三昇体育特色的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省级骨干和院级骨干专业,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2019年3月28

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试行)

为规范三昇体育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工作, 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建立健全专业运行管理机制,根据三昇体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济职文[2018] 8号)文件要求, 结合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关于专业设置的相关规定,特制订本标准。

一、专业设置标准

(一)专业设置原则

1.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结合自身办学优势,遵循教育部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设置新专业。

2.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紧贴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主动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交叉,新兴职业与技术进步,设置满足三昇体育及周边地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

3.符合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产业服务域,加强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将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规格、规模作为是否新增专业的重要依据。

4.符合三昇体育办学实际。专业设置要符合三昇体育专业建设规划,符合三昇体育办学特色,避免同质化设置,优先考虑以已设置的相关专业为依托,校企(行业、政府)合作举办的专业。

(二)增设专业基本条件

增设专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符合三昇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办学方向,有良好的产业背景和稳定的人才需求;具有良好的生长点和生长条件;有相关学科依托和专业支撑。

2.基本具备完成该专业教学进程所必需的教学资源条件,包括教师及教学辅助人员的配备,课程资源、实训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

3.增设专业须进行科学论证,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分析,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专业设置程序

1.专业调研与论证。各系部在开展行业企业和就业市场调研、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形成论证报告。论证会要有不少于3人的行业、企业专家参加,其中至少1人来自规模以上企业或知名企业。

2.系部申报。各系部提交增设专业的申请报告,并附调研报告、论证报告、专业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他必要的证明材料,于每年9月10日前报教务处。

3.三昇体育论证评审。教务处在进行初审的基础上,提交三昇体育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评审。

4.评审结果公示。对申报专业的评审结果进行不少于3天的公示。

5.三昇体育审批。公示结束无异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批,同意后由教务处上报省教育厅。

(四)增设专业申报材料要求

1.增设专业应向教务处提交以下材料:

(1)新增专业调研报告

(2)新增专业论证报告(附论证会材料等)

(3)新增专业申请表(含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实训条件等)

(4)新增专业三年建设规划

(5)其他材料(如省教育厅特别要求的材料等)

2.上述文字材料按顺序打印目录后装订成册,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教务处。

3.所有申请材料的内容应真实可信,不得弄作假。

(五)其他说明

1.对于出现重大发展机遇,面临战略调整需要设置的专业,不受本文第二条“增设专业基本条件”制约。

2.根据三昇体育每个阶段的事业发展规划与专业总体布局,对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三昇体育年度增设专业数一般不超过5个,各系部年度增设专业数一般不超过1个。

3.专业设置以教育部颁布的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省教育厅当年下发申报文件为基本依据。

二、专业动态调整标准

专业动态调整标准是优化专业布局的管理依据。三昇体育每年根据各专业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专业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一)专业预警

1.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实行校内专业预警:

(1)当年实际报到学生人数不足20人(转专业后);

(2)毕业生就业率低于75%,或就业率连续三年排名居全校后5%;

(3)当年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比例超过本专业报到人数的30%;

(4)年度专业综合评价居全校后5%。

2.对被预警的专业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处理:

(1)预警专业须限期整改。相关系部须组织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认真分析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认真整改,整改方案报教务处备案;

(2)限制当年申报与该专业建设相关的教学工程项目数量;

(3)转专业后学生人数不足10人的专业,根据学生意愿整体进行分流,不再单独组班。

(二)专业停招及撤销

1.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停止招生:

(1)连续三年被预警;

(2)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

(3)连续两年转专业后学生人数不足10人;

(4)年度专业综合评价连续两年居全校后5%。

2.对停止招生的专业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处理:

(1)暂停教学基本建设投入;

(2)暂停新教师引进;

(3)现有专业教师按照三昇体育相关规定,实行岗位培训、转岗分流;

(4)整改后有意愿恢复招生的专业,须提出申请,经三昇体育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评审通过,报院长办公会同意后才能恢复招生;

(5)连续三年停止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

(三)其他说明

因特殊情况需要做出战略调整的专业,可不受以上制约,相应调整经三昇体育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报院长办公会同意后即可实施。


专业建设标准(试行)

为加强专业建设,构建具有三昇体育特色的专业建设体系,根据三昇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精神,特制定专业建设标准。

一、专业体系及目标

三昇体育专业体系建设分为国家级重点培育专业、省级骨干专业、院级骨干专业、一般专业四级。通过优先发展、重点支持、择优建设,三年内培育形成2-3个国家知名的优势特色专业、建设10个左右省级骨干专业、10个左右院级骨干专业,逐步形成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骨干专业建设体系,全面提升三昇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二、专业定位及建设标准

(一)专业定位

1.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

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应以各类国家级教学改革及质量工程项目为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办学条件好、服务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学生就业质量高,能带动专业群其他专业共同发展,对国内同类专业(群)有较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省级骨干专业

省级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应以各类省级教学改革及质量工程项目为支撑,适应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紧贴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办学条件良好、服务能力较强、社会认可度较高、学生就业质量高,对省内同类专业(群)有较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院级骨干专业

院级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应以各类院级教学改革及质量工程项目为支撑,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明显、办学条件较好、社会认可度较高、学生就业质量较高,对三昇体育专业群内其它专业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4.一般专业

一般专业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骨干专业形成专业群,在基础资源、实验(训)条件等方面形成共享。

(二)建设标准

专业建设标准分为专业规范、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专业文化、培养成效及职业发展、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等7个一级指标,具体内容见附件。

附件:1.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标准

2.省级骨干专业建设标准

3.院级骨干专业建设标准

4.一般专业建设标准

5. 三昇体育“十三五”高职专业体系构建情况一览表

附件1

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项目

专业建设标准

1.专业规范

1.1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三昇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科学制订三年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建设特色鲜明,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省或相关行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本专业调研成果,贯彻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校企共同制定本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变化定期修订,审批严格规范。培养目标符合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规格定位准确;方案体现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双创教育要求;质量保证体系健全有效;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示范性、操作性和可借鉴性

1.3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与不少于5个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有稳定的校企合作项目;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构建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联合培养学生达到了一定规模或比例;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具有支撑作用,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1.4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有效支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目标,支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能够将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和优化课程体系;能够根据生源类型、层次和教学改革的需求,有针对性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和特长生的培养

1.5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支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以半年为主,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一致;强化实施了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性诊断评价

2.教学条件

2.1生师比

学生:教师<=16:1。教师数=校内专任教师数+核算后的非专任教师数(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兼课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2.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理工类大于8000/生,文经类大于6000元/生;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大于10%

2.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室建设规划紧密贴合专业发展需求,建设按规划任务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需求,对专业发展支撑作用强;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同步情况好,能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生产的有效对接;建设国家级实训基地项目1个以上

2.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协议签订数量、规模满足顶岗实习学生实训要求,新增3家以上全国知名、行业领军的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并有稳定的合作项目

3.师资队伍

3.1师资结构

专业教学团队具有合理的职称结构,高级技术职务教师达到30%以上,中级以上技术职务达到6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主要承担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指导实习、专业讲座和带领师生完成技术研发、创新创业项目等教学任务

3.2双师素质

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技能水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85%以上;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且有一定比例的高水平兼职教师;专任教师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80%以上

3.3专业带头人

具有专业双带头人,聘有行业领军人才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指导专业建设与发展;校内带头人具有该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5年以上;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在本行业企业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具备整合校企业资源搭建、管理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和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的能力

3.4骨干教师

具有讲师及以上任职资格,或相当于讲师及以上任职资格;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专业操作技术,熟悉本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能够解决生产中的技术性问题,具备工学结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参加企业项目研发及论证工作;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培养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以上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建成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荣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国家级奖励

4.课程及资源建设

4.1课程内容

能够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能体现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与相关课程教学有效对接,相关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紧密融通

4.2教材建设

教材开发有效配合了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积极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开发专业课程教材和实训教材,积极开展立体化教材建设,实现课程、教材和资源系统化设计;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以上、省级规划教材2部以上、校企合作开发教材3部以上

4.3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施教学;注重将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

在教学中广泛推广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实现了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多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升;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改造传统教学,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开展在线(网络)教学,能通过开发或运用虚拟仿真项目辅助教学

建立了适合专业课程考核特点的过程性、综合性评价标准,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特点的考核性诊断模式;能够将行业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引入专业课程评价;能够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考核中,实现相关课程考核性诊断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

4.4教学资源

建有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能够很好地支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了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了仿真教学软件;建有专业教学资源库,参与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2门以上,每年资源更新率高于20%,专业教学资源平均利用率高于40%;建设国家级课程1门以上

5.专业文化

5.1建设内容

专业环境及其文化陈设能够充分反映职业教育特征、本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要求,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专业吸引力;有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专业特质、可传承发展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和教风学风等,并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育人熏陶作用,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在师生专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规章制度的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推进等方面开展专业文化建设,凝练专业办学思路、理念和精神,形成成熟专业文化

5.2建设成效

专业文化建设能够引领专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使专业特色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6.培养成效及职业发展

6.1 技能大赛

逐步实现每年获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1项以上

6.2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好,就业率达98%以上

6.3就业对口率

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高,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80%以上

6.4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毕业生获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或以上),取证率达到95%以上

6.5学生体质达标率

按要求参加《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生体质达标率95%以上

6.6毕业生跟踪体系

专业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定期开展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岗位变迁等信息调研,准确预测人才需求最新变化;招生情况好

7.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

7.1示范辐射

能够代表国内同类专业建设的最高水平,为相关院校专业改革发展提供指导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国际交流经验向同类院校推广,成为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示范;指导5个以上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为相关院校培训专业教师10人次以上/年;在相关产业领域内有广泛的影响,主持或参与制订相关产业领域内行业企业岗位标准或技术标准2项以上;专业建设或教学改革等成果案例在国内进行交流与推广

7.2社会服务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发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项目,积极承接企业新员工培训、企业员工转岗培训、企业员工新技术培训,以及新型农民工培训,每年社会培训人次不少于本专业在校生数量;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资源,校企合作建立省级以上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或技术应用中心,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每年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10项,横向到账经费不少于80万元;专职教师主持省级科技研究与开发或大型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3个,获取专利1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2项以上)

7.3国际交流

有本专业国际合作项目,3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国际交流及学习培训经历,专任教师能够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积极组织学生国(境)外学习交流,服务“走出去”企业,时间不低于500人日/年;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境)外技能大赛并获奖;开展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及服务指导时间不低于50人日/年,累计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数不少于3个


附件2

省级骨干专业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项目

专业建设标准

1.专业建设

1.1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三昇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科学制订三年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建设特色鲜明,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1.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省或相关行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本专业调研成果,贯彻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校企共同制定本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变化定期修订,审批严格规范。培养目标符合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规格定位准确;方案体现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双创教育要求;质量保证体系健全有效;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操作性和可借鉴性

1.3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与不少于5个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深度合作,有稳定的校企合作项目;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构建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具有支撑作用,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1.4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有效支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目标,支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能够将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和优化课程体系;探索根据生源类型、层次和教学改革的需求,有针对性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和特长生的培养

1.5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支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以半年为主,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实施了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性诊断评价

2.教学条件

2.1生师比

学生:教师<=18:1。教师数=校内专任教师数+核算后的非专任教师数(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兼课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2.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理工类大于7000元/生,文经类大于5000元/生;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大于10%

2.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室建设规划贴合专业发展需求,建设按规划任务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需求,对专业发展支撑作用好;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同步情况较好,能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生产的对接;建设省级实训基地项目1个以上

2.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协议签订数量、规模满足顶岗实习学生实训要求,新增2家以上全国知名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并有稳定的合作项目

3.师资队伍

3.1师资结构

专业教学团队具有合理的职称结构,高级技术职务教师达到25%以上,中级以上技术职务达到55%以上;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时比例达到25%以上

3.2双师素质

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技能水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80%以上;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5%以上,且有一定比例的高水平兼职教师;专任教师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70%以上

3.3专业带头人

具有专业双带头人,聘有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才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指导专业建设与发展;校内带头人具有该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在本行业企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具备整合校企业资源搭建、管理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和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的能力

3.4骨干教师

具有讲师及以上任职资格,或相当于讲师及以上任职资格;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专业操作技术,熟悉本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能够解决生产中的技术性问题,具备工学结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积极参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培养1名省级教学名师或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荣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省级以上奖励

4.课程及资源建设

4.1课程内容

能够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能体现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与相关课程教学有效对接

4.2教材建设

教材开发能够配合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开发专业课程教材和实训教材,开发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开展立体化教材建设,实现课程、教材和资源系统化设计;出版省级规划教材2部以上、校企合作开发教材3部以上

4.3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实施教学;注重将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

在教学中,推广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了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较灵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提升;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改造传统教学,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开展在线(网络)教学,开展了在线(网络)课程教学的应用

建立了适合专业课程考核特点的过程性、综合性评价标准,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特点的考核性诊断模式;能够将行业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引入专业课程考核;能够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考核中

4.4教学资源

建有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能够支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了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了仿真教学软件;建有专业教学资源库,每年资源更新率高于15%,专业教学资源平均利用率高于30%;建设省级课程1门以上

5.专业文化

5.1建设内容

专业环境及其文化陈设能够反映职业教育特征、本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要求,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专业吸引力;有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专业特质、可传承发展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和教风学风等,并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具有感染力和育人熏陶作用,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在师生专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规章制度的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推进等方面开展专业文化建设,凝练专业办学思路、理念和精神,形成专业文化

5.2建设成效

专业文化建设能够引领专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使专业特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6.培养成效及职业发展

6.1 技能大赛

逐步实现每年获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三等奖以上奖励

6.2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好,就业率达95%以上

6.3就业对口率

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高,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70%以上

6.4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毕业生获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或以上),取证率达到90%以上

6.5学生体质达标率

按要求参加《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生体质达标率90%以上

6.6毕业生跟踪体系

定期开展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岗位变迁等信息调研,准确预测人才需求最新变化;招生情况较好

7.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

7.1示范辐射

能够代表省内同类专业建设的最高水平,为省内相关院校专业改革发展提供指导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成为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示范;指导3个以上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为相关院校培训专业教师10人次以上/年;在相关产业领域内有广泛的影响,主持或参与制订相关产业领域内行业企业岗位标准或技术标准1项以上;专业建设或教学改革等成果案例在省内进行交流与推广

7.2社会服务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发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项目,积极承接企业新员工培训、企业员工转岗培训、企业员工新技术培训,以及新型农民工培训,每年社会培训人次不少于本专业在校生数量;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资源,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或技术应用中心,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领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升级服务,每年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6项,横向到账经费不少于50万元;专职教师主持省级科技研究与开发或大型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2个,获取专利6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项以上)

7.3国际交流

2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国际交流及学习培训经历;积极组织学生国(境)外学习交流,服务“走出去”企业,时间不低于200人日/年;积极开展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及服务指导;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境)外技能大赛并获奖

附件3

院级骨干专业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项目

专业建设标准

1.专业建设

1.1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三昇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科学制订三年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建设特色鲜明,达到院内领先水平

1.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省或相关行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本专业调研成果,贯彻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校企共同制定本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变化定期修订,审批严格规范。培养目标符合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规格定位准确;方案体现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双创教育要求;质量保证体系健全有效;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操作性

1.3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深度合作的企业不少于3个,有较稳定的校企合作项目;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构建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具有支撑作用,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1.4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支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目标,支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能够将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和优化课程体系

1.5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以半年为主,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较好地实施了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性诊断评价

2.教学条件

2.1生师比

学生:教师<=20:1教师数=校内专任教师数+核算后的非专任教师数(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兼课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2.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理工类大于6000/生,文经类大于4000元/生;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大于10%

2.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室建设规划贴合专业发展需求,建设按规划任务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满足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需求;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基本上能实现同步对接,推进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生产的对接

2.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协议签订数量、规模满足顶岗实习学生实训要求,新增3家以上规模企业作为实训基地

3.师资队伍

3.1师资结构

专业教学团队具有较合理的职称结构,高级技术职务教师达到20%以上,中级以上技术职务达到5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时比例达到20%以上

3.2双师素质

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技能水平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75%以上;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专任教师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60%以上

3.3专业带头人

具有专业双带头人,聘有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指导专业建设与发展;校内带头人具有该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具备整合校企业资源搭建、管理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和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的能力

3.4骨干教师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专业操作技术,熟悉本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能够解决生产中的技术性问题,具备工学结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积极参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培养1名以上校级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建成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荣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校级以上奖励

4.课程及资源建设

4.1课程内容

能够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基本体现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与相关课程教学实现对接

4.2教材建设

能根据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开展的需要,有计划开发教材;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开发了部分专业课程教材、实训教材和校本教材;将立体化教材建设列入课程建设计划;出版省级规划教材1部以上、校企合作开发教材2部以上

4.3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将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

在教学中,实行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初步实现了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较灵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提升;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开展了在线(网络)课程教学的应用

初步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特点的考核性诊断模式;有计划将行业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引入专业课程考核,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考核

4.4教学资源

建有一定数量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并对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不少于2门

5.专业文化

5.1建设内容

有反映职业教育特征、主干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要求的、具有视觉冲击力和专业吸引力的专业环境及其文化陈设;有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专业特质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和教风学风等,并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具有感染力和育人熏陶作用,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在师生专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规章制度的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推进等方面开展专业文化建设,凝练专业办学思路、理念和精神,形成专业文化

5.2建设成效

专业文化建设能够引领专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使专业特色具有生命力

6.培养成效及职业发展

6.1 技能大赛

逐步实现每年获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赛二等奖以上奖励

6.2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就业率达90%以上

6.3就业对口率

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较高,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60%以上

6.4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毕业生获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或以上),取证率达到85%以上

6.5学生体质达标率

按要求参加《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生体质达标率85%以上

6.6毕业生跟踪体系

定期开展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岗位变迁等信息调研,招生情况较好

7.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

7.1示范辐射

在专业设置、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同类专业中,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提供借鉴;专业建设或教学改革等成果案例在院内进行交流与推广

7.2社会服务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发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项目,积极承接企业新员工培训、企业员工转岗培训、企业员工新技术培训,以及新型农民工培训,每年社会培训人次不少于本专业在校生数量;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资源,校企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等,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领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升级服务,每年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4项,横向到账经费不少于20万元;专职教师主持省级科技研究与开发或大型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1个,获取专利3项以上


附件4

一般专业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项目

专业建设标准

1.专业建设

1.1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三昇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科学制订三年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共同制定本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变化定期修订,审批严格规范。培养目标符合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操作性;课程标准完备

1.3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深度合作的企业不少于3个,有较稳定的校企合作项目;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构建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具有支撑作用,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1.4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支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目标,支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能够将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

1.5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以半年为主,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2.教学条件

2.1生师比

学生:教师<=25:1教师数=校内专任教师数+核算后的非专任教师数(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兼课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2.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大于4000/生;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大于8%

2.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室建设规划贴合专业发展需求,建设按规划任务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满足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需求

2.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协议签订数量、规模满足顶岗实习学生实训要求,与规模企业签有合作协议

3.师资队伍

3.1师资结构

专业教学团队具有较合理的职称结构,高级技术职务教师达到15%以上,中级以上技术职务达到4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时比例达到20%以上

3.2双师素质

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技能水平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70%以上;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

3.3专业带头人

具有该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专业操作技术,熟悉本专业发展趋势

3.4骨干教师

熟悉本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具备工学结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积极参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学术水平

4.课程及资源建设

4.1课程内容

能够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基本体现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与相关课程教学实现对接

4.2教材建设

能根据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开展的需要,有计划开发教材;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开发了部分专业课程教材、实训教材和校本教材

4.3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将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

在教学中,实行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初步实现了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较灵活,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开展了在线(网络)课程教学的应用

4.4资源建设

建有一定数量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对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5.专业文化

5.1建设内容

有反映职业教育特征、专业特点的专业环境及其文化陈设,在师生专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规章制度的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推进等方面开展专业文化建设,凝练专业办学思路、理念和精神,形成专业文化

5.2建设成效

专业文化建设能够引领专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使专业特色具有生命力

6.培养成效及职业发展

6.1 技能大赛

逐步实现获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赛三等奖以上奖励

6.2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

6.3就业对口率

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不低于40%

6.4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毕业生获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或以上),取证率达到80%以上

6.5学生体质达标率

按要求参加《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生体质达标率85%以上

6.6毕业生跟踪体系

定期开展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岗位变迁等信息调研,招生情况较好

7.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

7.1社会服务

每年社会培训人次不低于100人日/年,年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2项,横向到账经费不少于5万元

附件5

三昇体育“十三五”高职专业体系构建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大类

专业类

设置年限

培育标准

所属系别

1

机电一体化技术

560301

装备制造

自动化

2001年

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

机电工程系

2

模具设计与制造

560113

装备制造

机械设计制造

2004年

3

数控技术

560103

装备制造

机械设计制造

2007年

省级骨干

4

机械设计与制造

560101

装备制造

机械设计制造

2009年

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560102

装备制造

机械设计制造

2016年

6

工业机器人技术

560309

装备制造

自动化

2018年

院级骨干

7

应用电子技术

610102

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

2001年

电气工程系

8

电气自动化技术

560302

装备制造

自动化

2004年

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合并专业群建设)

9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560702

装备制造

汽车制造

2013年

省级骨干

10

新能源汽车技术

560707

装备制造

汽车制造

2018年

11

11

计算机应用技术

610201

电子信息

计算机

2001年

信息工程系

12

计算机网络技术

610202

电子信息

计算机

2002年

省级骨干

13

软件技术

610205

电子信息

计算机

2009年

院级骨干

14

物联网应用技术

610119

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

2012年

15

会计

630302

财经商贸

财务会计

2001年

省级骨干

经济管理系

16

电子商务

630801

财经商贸

电子商务

2001年

院级骨干

17

国际经济与贸易

630502

财经商贸

经济贸易

2001年

18

市场营销

630701

财经商贸

市场营销

2008年

19

物流管理

630903

财经商贸

物流

2012年

20

汽车营销与服务

630702

财经商贸

市场营销

2015年

21

有色冶金技术

530501

能源动力与材料

有色金属材料

2005年

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

冶金化工系

22

应用化工技术

570201

生物与化工

化工技术

2005年

省级骨干

23

工业分析技术

570207

生物与化工

化工技术

2008年

院级骨干

24

食品营养与检测

590107

食品药品与粮食

食品工业类

2018年

25

旅游管理

640101

旅游

旅游

2004年

人文管理系

26

酒店管理

640105

旅游

旅游

2014年

省级骨干

27

空中乘务

600405

交通运输

航空运输

2015年

28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600112

交通运输

铁道运输

2016年

院级骨干

29

建筑工程技术

540301

土木建筑

土建施工

2011年

省级骨干

建筑工程系

30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540102

土木建筑

建筑设计

2009年

院级骨干

31

工程造价

540502

土木建筑

建设工程管理

2012年

32

工程测量技术

520301

资源环境与安全

测绘地理信息

2013年

3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600605

交通运输

城市轨道交通

2014年

34

建筑设计

540101

土木建筑

建筑设计

2015年

35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650102

文化艺术

艺术设计

2002年

省级骨干

艺术设计系

36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610210

电子信息

计算机

2007年

37

动漫制作技术

610207

电子信息

计算机

2011年

38

室内艺术设计

650109

文化艺术

艺术设计

2012年

院级骨干

39

建筑室内设计

540104

土木建筑

建筑设计

2012年

40

环境艺术设计

650111

文化艺术

艺术设计

2016年

41

美术(书法方向)

650125

文化艺术

艺术设计

2017年

42

护理

620201

医药卫生

护理

2010年

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

护理系

43

康复治疗技术

620501

医药卫生

康复治疗

2013年

省级骨干

44

药学

620301

医药卫生

药学

2016年

院级骨干

45

医学检验技术

620401

医药卫生

医学技术

2017年

46

助产

620202

医药卫生

护理

2018年

47

音乐表演

650219

文化艺术

表演艺术

2005年

院级骨干

教育艺术系

48

学前教育

670102K

教育与体育

教育

2014年

省级骨干

49

音乐教育

670112K

教育与体育

教育

2015年

50

早期教育

670101K

教育与体育

教育

2018年

备注:“培育标准”里未注明的作为一般专业建设

三昇体育三昇体育党政办公室          2019年3月28日印


版权所有:三昇体育三昇体育教务处
地址:河南省三昇体育济源大道88号  邮编:459000 电话:0391-6621021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